購物車

關閉
尚未選購任何商品。

【 我該用個人檔案?還是粉專?|Facebook 演算法 】

#演算法的底層邏輯 非常簡單 - 就是要你的命。

為什麼這麼說?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說: 「 你若珍愛生命,就不要浪費時間,因為生命是時間所構成的。」

而所有社群平台(渠道),都 【想要搶你的時間】

ps. 底層邏輯定義:這件事基於什麼原則而運行,而 #社群演算法,不論如何改變,正是基於能搶到用戶最多時間的邏輯在運作的。

#社群渠道=社群平台

——

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。去年11月,我開始思考以 👧🏻慢點女孩 品牌出發的自媒體帳號,究竟該使用 #個人檔案 還是 #Facebook粉絲專頁?粉專觸及很低,經營自媒體的人,大部分都知道。

綜合評估品牌考量、演算法、廣告策略,社群策略,「認真」滑了幾天手機後,內心的答案是— 兩者都要

但當時 Facebook 機制,無法以慢點女孩 (IP名) 註冊個人檔案,所以這一題暫時卡關了。

這是我曾 #幾度煩惱的課題。市調了幾次,為的是初步驗證想像中的策略,執行後是否真的能發生想像中的結果?

這篇文章,會和你分享,當時我評估的思路。#希望能縮短你判斷這件事的路徑,或區分兩者該如何經營上,得到一些方向。
⠀⠀

⠀⠀

▌為什麼粉絲專頁觸及很低?

所有社群渠道,之所以都【想要搶你的時間】。就是希望你停在這個社群的時間久一點。

就像我在上篇文章:【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品牌策略 |#33年知名品牌_全日本閉店】👉🏻 https://lihi.cc/FLAyT 提到的 —— 陸客停在那間店越久,品牌發現他們能賺到的錢越多。

但粉絲專頁,比較難搶到用戶的時間。

◼️1. 商業成份太高。

大部分的粉專基於商業需求而設立。可能是實體商家、電商品牌、知名藝人等。停5秒思考一下,你現在”馬上”想到的5個粉絲專頁是哪些?他們是否都存在商業目的?不論他們曝光的內容是什麼?

◼️2. 競爭激烈。

打開手機,看看你追蹤了多少粉絲專頁?我猜應該很多,多到像有100件衣服,但你一天只能穿一件。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。不可能每天把這些粉專都看過。

每個粉專看3分鐘
=> 100個粉絲專頁=300分鐘=6小時。

所以粉專被看見的程度(觸及)一定會被 #稀釋。如果一天「只看」一個粉專,那被你看到的機率就是一季一次。假設都是你有興趣的粉專&不考慮演算法機制。

包含你現在看的「👧🏻慢點女孩」,同樣是帶有商業目的的粉專、也是你眾多按讚的粉專之一,差別是不單為商業目的設立, #商業目的用來支撐比較長遠的品牌願景_可能有些人會為此買單成為鐵粉。以及不用付費就能持續看到的高價值原創內容、而非知識搬運工。
⠀⠀
ps.這粉專的每篇文章,都是逐字字打鍵盤敲出來的,不靠 ChatGPT 潤稿。
⠀⠀
但 Facebook 這個社群老大哥。面對各社群渠道跟短影音趨勢,正來勢洶洶地在搶大家的時間,在希望留下「臉書用戶」的大前提下,自然就稀釋掉只有商業內容&投放廣告的粉專。
⠀⠀
除非粉專的粉絲,真的是所謂 #follower_追隨者_鐵粉,有在 #追 粉專提供的內容,不然更大的機率,這些內容並不會顯示在你的版位上。
⠀⠀
也是為什麼很多帳號最後走 #分流策略(不同內容放在不同屬性帳號)的原因,不只在 Facebook 社群渠道,其他社群也是。
⠀⠀
簡單的說:你在 Facebook 上,是看粉專多 還是別人的個人檔案多?應該是後者。於是粉專觸及低,淺而易見了。
⠀⠀

⠀⠀

▌為什麼社群渠道要搶你的時間?
⠀⠀
因為需要獲利💰。Facebook 的獲利來源,主要來自臉書廣告費,當你在滑 Facebook 時,粉專名稱下方有出現「贊助」,就是廣告。( 不要懷疑,不管內容是什麼,那就是廣告。)

舉例:

你去了一個朋友家,想去閒聊
(👉🏻滑Facebook)

有個朋友順道分享他的產品
(👉🏻下廣告)

結果有幾個人買單。

越多人使用,Facebook 就越能透過社群賺錢 ——

但是當很多人開始投放廣告,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~

其他人發現,原來在這裡分享東西有錢賺?

下次聚會,每個人都帶自己的東西去分享
(👉🏻很多人下廣告)

很大機率,你就不想去那個朋友家了。
(👉🏻不滑Facebook)

這是我非常淺顯易懂的解釋。

🪧

而廣告是 #競價機制的
(越多人付費投,廣告費就越貴)

=> 花錢投放廣告
➡️ 品牌有獲利

=> 很多人想獲利,很多人投放
➡️ 廣告費變高

=> 太多人投放廣告
➡️ 廣告費飆高,品牌獲利少

=> 當 facebook 用戶看到煩,減少使用社群
➡️ 這時廣告費不會下降,因為用戶變少了

=> 品牌加碼廣告預算投放廣告
➡️ 廣告費飆高,品牌獲利少

我去年實測紀錄,約15秒就滑到4則眼鏡廣告

每3篇貼文,1個廣告。概念就像看電視。

每3秒,看到1個廣告,你還看得下去嗎?

當然,看不下去。
⠀⠀

⠀⠀

▌為你推薦?vs 贊助 的差異

Facebook 當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,於是官方出手了

❶ 有了 #為你推薦 => 由FB推薦更好的內容給你
❷ 有了 #獎勵機制 => 引導你跟著官方步驟經營 FB
❸ 有了 #創作者廣告分潤 => 讓創作者產出優質內容

《 🏷️ 為你推薦 》

官方透過演算法,把你想看的內容推薦給你,

而且不是廣告,不賺你錢的。

為的就是希望把人,繼續留在 Facebook 上。

而這群「付費」投廣告贊助、有商業目的的人,

部分發現 Facebook 的為你推薦,不用付費。

於是一大堆人開始寫作,拼命地撰寫出能夠被選成「#為你推薦」的文章。

目的一樣是為了流量。

只是前者(贊助)花錢、後者(推薦)花時間。

總之這樣搶流量的循環,在各社群渠道都在發生。

現在這件事分享給你,也代表多一個人
知道這個有價值的秘密 (開始筆耕) 了。
⠀⠀
「 也許也是大家想抓知識、感到焦慮的原因,但世上一直是即使很多人知道該怎麼做,距離做出成果的路,始終都有每個人要面對的課題,沒這麼容易跑到到終點。」小體悟
⠀⠀

▌Facebook 的演算法 ——
⠀⠀
Facebook 如何知道廣告該投給誰?
又如何評估所謂各領域的好內容?

FB 用來判斷出上面這件事的指標&數據=演算法

用來算出你是不是他要的人

會不會是對這個廣告有興趣的人?
會不會是對這篇貼文有興趣的人?

這就是演算法。

( 但沒有結婚前先算八字、約會前先算塔羅這麼謹慎,全部都推給你,再看你對內容的反應。)
⠀⠀

普遍來說,會看這幾點:

❶ 你會不會對這個有興趣?
=> 是不是目標觀看者(TA)🎯

❷ 你會不會想看完?
=> 這篇文章的觀看價值

❸ 你跟這篇貼文的互動程度
=> 點讚、留言、分享、典藏

比方說當你點了這篇文章讚,Facebook 會認為
你對 #品牌行銷 #自媒體經營 #演算法 有興趣
就推播給你,更多相關的「內容」。

再透過你下一次,對這些相關內容採取的行為,更確定你對什麼有興趣,決定更精準的推播內容

至於哪些貼文是有價值被推薦的?畢竟這麼多資訊,他得篩選,所以接著看❷& ❸了

⠀⠀

⠀⠀
▌該使用粉絲專頁 還是 個人檔案?
⠀⠀
該使用哪個社群渠道、除了趨勢,更要看長遠性。

從客觀資訊(新聞)跟 Facebook(Meta) 一直改變的機制可得知,臉書創辦人 馬克·祖克柏 Zuckerberg,暫時被 Meta 股東罵到棄元宇宙不管了,先來救 Facebook 人群消失跟廣告氾濫的問題。

Facebook 未來還是可經營的渠道,且特別友善以文字為主的經營者。⠀⠀

⠀⠀

📍為什麼我很快評估出需要粉絲專頁?

❶確定「用故事・說知識」說到最後一篇故事
◦ 不參雜生活日常,讓 Follower 舒服地看下去

❷好的文章會被推薦
◦ 這是Facebook 為你推薦的機制之一
(決定使用粉專的當時,只有粉專會被推薦)

❸基於我規劃出的品牌數位行銷策略考量
◦ 一定有投放廣告的需求⠀⠀

⠀⠀

📍為什麼我很快評估需要個人檔案?

❶品牌理念:槓桿生命價值-善待生命、不浪費時間
◦ 想看日常追個人檔案,讓follower有選擇

❷能夠將相關知識,轉發到相關社團
◦ 這是Facebook 為你推薦的機制之二

❸過去經驗&未來品牌定位&策略考量
◦ 篩選想要長期接觸的 Follower
◦ 留下真實互動更高的個人檔案

日常與經營紀錄 => 在個人檔案中呈現
用故事・說知識系列 => 在粉絲專頁曝光

當然也有人是反著操作的,親子跟日常在粉專

這篇文章的目的:僅是讓讀者釐清差異跟底層邏輯,進而做出最合適的決定;實際如何執行,得看每個人自己的品牌定位、策略以及資源了

⠀⠀

⠀⠀
▌用演算法加速行銷⚡️
⠀⠀
◼️演算法運作的底層邏輯
「 分析誰能佔據用戶最多時間? 」
=搶到最多流量

◼️行銷的底層邏輯
「讓需要的人,看到你能滿足他需求或解決他問題的產品或服務。」
=找到對的人,並讓他看見你能給他的東西

( 就這麼簡單,但還是一直有人只做前半段=找到對的人,沒有給東西;或後半段=給了東西,但人不對。所以行銷專業的市場一直都這麼大。💭)
⠀⠀

第一種做法:持續提供 🔘有連貫性 跟 🔘一致性的 內容,是我過去在做社群行銷專案 時,持續驗證的方式。讓演算法成為你的推手,而不是為了一直在變的演算法感到焦慮。

另一種做法:提供優質、而且比較不受時間跟空間性影響的的零散內容( 就像娛樂型、文化型的內容,搞笑的、恆久的道理,但未必相關的碎片化內容),我自己偏向用第一種方式,但在幾種特殊情況下,會使用2。

◻️2024的1月中,就會有第二種作法的內容,在這個粉專上呈現;如果你有興趣,設日曆提醒,或留言跟我說,會再發文後提醒你。
⠀⠀

⠀⠀

▌評估心路總結:#別為演算法而焦慮

不管 🔹贊助廣告 或 🔹為你推薦,
要讓更多人看見你,回到底層邏輯。

「 你能不能讓別人想看?& 他為何要看?」

如果是為了商業模式而生的自媒體經營,

更要思考,對方看了之後,
能不能和你的產品 or 品牌產生連結?

總之,#演算法一直變_本質還是回到行銷面。

過去的年代,人為財死、鳥為食亡。

現在的年代,是有非常多人真的因流量而死。

那些為了搶目光,做出危險舉動的~

或者在筆電後默默筆耕💻

像我一樣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。都一樣。

過度使用社群,只為經營流量

或者因焦慮追蹤太多知識內容的行為

其實很像慢性自殺。( 殺掉自己的時間)

也是文章開頭提到的 ——

#社群渠道的底層邏輯_是要你的命 (時間)。

雖然很多人在做搶流量的事,

但想清楚搶流量到底要做什麼?

以及你能用現有的方式,搶(進行)多久?

可能是更重要的。

◼️深耕能力範圍內能做好的事。

◼️別為了不可控跟持續變動的事物而焦慮。
(演算法)

◼️更別為了經營流量,分享讓其他人更恐慌跟焦慮的內容,因為那將成為一種循環,最後都回到我們身上。

【 #生命珍貴_別為流量_失去可把握的當下】

⠀⠀
⠀⠀
這篇📖說的知識
#品牌經營 #社群行銷 #社群演算法

下篇📖和你分享
#品牌策略 #內容行銷 #社群行銷

【 當內容行銷成為趨勢|被FB逼到做 愛做的事 】

written by 慢點女孩✍🏻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原文不小心寫到破萬字、修了6小時。
希望有解決到你的困惑,也降低社會焦慮

你喜歡文章的哪個部分?為什麼?
歡迎在留言處告訴我 ✍🏻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